媒体关注
跨越千年奇缘,藏红花“安家”雪域高原
雪域和煦的阳光下,西藏萨迦县“藏红花基地”近日落成。这应该是世界上目前海拔最高的藏红花大型生产种植基地,这片“试验田”背靠掌握的当下全球最先进藏红花种植技术,更掀开了科技援藏谱写的新篇。 近年,在医药旗下市药材有限公司(简称“上药药材”)与援藏干部持续努力下,藏红花高原引种试验基地终于在萨迦县设立,“汇爱萨迦·藏红花种植项目”也同时启动。西藏将有望告别无藏红花大规模种植的历史,同时,这一朵朵“小花”也将撬动当地大健康产业新机。
让含有特殊药用价值的贵重药材——藏红花“安家”雪域高原并不容易,这背后有技术团队的持续攻关、援藏干部的全力支持,更是一段跨越千年、连接沪藏两地的缘分。
道地药材“出差”,播下藏地产业发展“新种子”
“从长出一片绿油油的叶子,到如今开出淡紫色小花,在西藏看见这一幕,心情是很美妙的。”对上药药材特色中药事业部总经理张雪和她的同事们而言,藏红花花开藏地是今秋的最美收获。近两年,的这个技术团队多次进藏。
很多人都以为藏红花是西藏的,殊不知它是“特产”,“上药藏红花”是市唯一的特色量产道地药材。
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和长兴岛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,加上长江及东海水体的调温作用,这为藏红花的生长发育营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小气候。
上药药材1979年从海外成功引种藏红花球茎,就此拉开国内种植藏红花的序幕。如今,其位于崇明的生产基地已是国内单体最大的藏红花生产种植基地。更重要的是,上药药材从未间断过相关种植技术的科研。比如,上药药材完成的“藏红花栽培及种球复壮技术”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,1990年被列入国家“星火计划”。历经45年钻研,上药药材藏红花的培植及生产自成体系、品质过硬。
也因此,多年前,的援藏干部们与上药药材开始接触,就萌生将藏红花引种西藏的想法。得益于技术的突破与成熟,道地药材“出差”的时机终于到了。今年9月初,萨迦县的“藏红花基地”迎来了第一批来自的藏红花球茎,同时也播下了藏地产业发展“新种子”。
“带土种植”传经验,构筑藏红花高原引种先进模板
藏红花此番引种高原,一方面源于援藏干部助推当地新发展的情结。另一方面,藏红花“安家”西藏萨迦也有“回家”的意味。藏红花,又名西红花、番红花,原产于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,后经印度传入西藏,再由西藏传入内地。因此,人们把由西藏运往内地的番红花误认为西藏所产,取名“藏红花”。西藏出土的重要历史文物,1000多年前的《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》上,就记载了进贡中原中央政府的土特产品中有“藏红花”。
藏红花在古时被作为香料、调味品使用,并逐渐被发现其临床、保健作用,成为一种贵重药材。虽然藏红花不产于西藏,但这段历史渊源使藏红花成为西藏的特色药材,至今仍是西藏文化和中药文化的重要组成。
不过,要在海拔4000多米的严苛环境下种藏红花,很不容易。多年来,西藏一些地区试种过藏红花,终因种植技术等原因,未取得大规模种植成功。
“与高原藏区气候条件截然不同!”张雪告诉记者,此番在高原引种藏红花主要克服两大技术难题,即温度与湿度,“以温度为例,温度太高,它会休眠;温度低了,可能就死了……我们有技术团队光监测温度就得一日三次,白天一个时段,另两个时段是晚上10点、凌晨5点。”为了让藏红花在“第二故乡”真正安家,近两年,上药药材科研团队6次赴藏考察,不仅“带土移植”传授经验,更全面了解温室建设、温度控制系统、水肥灌溉系统和季节气候、种植时节等情况,成功摸索出藏红花高原引种的先进模板。
“小花”撬动大健康,开启鲜花盛开的“致富黄金路”
藏红花要克服水土不服,真正在“第二故乡”安家尚需过程。当前,围绕藏红花种植技术、植物特点、生长周期、技术改造、大棚温湿度调控、肥水管理、开花后花丝采摘和加工、下一代子球茎培育等各环节,上药药材科研团队开启了全流程跟踪指导,在关键环节还将实地奔赴高原。
此前,该技术团队在崇明进行过一个模拟西藏高原环境的小型种植试验,这次在萨迦县启动运行的“藏红花基地”属于扩大版试验。为此,技术团队还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世界几大主要种植基地的新技术路径。“对我们引种工作来说,开花、收获,只能说完成了‘半程’目标,我们现在种下的是母代藏红花,等它孕育出子代种球,开花结果,才算完成一个植物生长循环,引种才算真正落地。”张雪预计这个时刻会在明年四、五月份。
现代研究已发现,藏红花具有活血化瘀、凉血解毒、解郁安神等药学价值。随着引种工作推进,藏红花有望成为西藏重点的经济产业之一,开启一条鲜花盛开的“致富黄金路”。
在此期间,沪藏的缘分将始终延续。就在2021年12月,等七(省)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。2022年8月,藏红花作为市首批全产业链纳入中药材可追溯系统的产品之一,依托追溯平台实现了中药材从种植、采收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。后续,萨迦藏红花高原引种试验基地将全面对接中药材可追溯系统,进一步推进西藏藏红花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[新华网 2023-11-03]